文字是一個民族歷史的符號,要明白一個歷史故事不必拭塵讀古書,有時候兩個字就可以看出端倪。
人多怕讀歷史,卻不知道自己所每說的一個字,都呼出古老的氣味,一句話說完,就道出了半個盛唐。
言不及義無關個人修養,更多時候是整個民族的錯。取人之長,補己之短,我們中文沒有的一個文字,就要取他山之石。
取得最經典的要算語言林語堂的“幽默”兩個字。
剛剛對外開大門的中國,外面是一個充滿驚喜和破格的文字冒險世界。林語堂看到了英文里有一個中國人從來沒有過的形容:那種讓人忽然撲哧一笑的反應,完全善意無傷大雅的小玩意。
這玩意英文叫humour,有助于性情陶冶的一個概念,比琴棋書畫更好玩,他便音譯了這個概念:幽默,這個厲害的語言發明家,照字面看,還隱隱的加了中國人特有的含蓄,在這兩個字背后掩嘴暗笑。
我在想為什么我們沒有這個概念?會不會和士農工商的觀念有關?
文字自古以來在中國是高高在上的,讀書人在社會上(以前)排第一。文字是貴族的玩意,用來考試,用來諫言,嚴肅得輕佻一下也不行。所以像幽默這樣的東西是市井小民的粗俗玩意,難登大雅之堂,語言間稍有所失,就要被掌嘴了,怎會替幽默這個玩意來創文造字?
所以說中國人不懂得幽默是不懷好意的斷章取義,文字沒有的并不代表民間沒有。如今讀書人虎落平陽,文字回歸于全民,部落格的興盛讓更多人生產文字,無限的言論自由,幽默已經不夠用,大家開始更粗俗更辛辣的bitch得不亦樂乎。
現在,有誰來為bitch這個字來安身立命,讓它有個實至名歸的中文名字?
(Feb 09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